菜单/MENU

2020-06-10
品牌如何利用直播驱动品牌增长?

 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,截至2020年3月,直播用户规模达5.60亿,即40%的中国人、62%的网民是直播用户。全民直播时代或将到来。

 
直播如此盛行,好像一旦缺席就会亏几个亿一样。人人都将“直播带货”“BGC”“KOC”等热词挂在嘴边。但其实对于直播,大部分品牌方的内心是非常复杂的。一边是炒得沸沸扬扬的直播捷报,一边是虚假数据和销量的质疑。被妖魔化的直播,我们应该如何客观看待和利用?
 
(一)直播的底层逻辑
 
首先,我们从直播兴起的底层逻辑说起。
 
从消费者行为学角度来看,受众更偏爱信息承载量更大的内容形式。而通讯技术的迭代,让内容形式不断出现突变,并且带来具有更强“内容承载力”的新形式,从底层推动着流量格局的迭代。
 
回顾过去十年数据流量的发展史,我们经历了这些变化:
→2G时代的“文字链”
→3G时代的“文字+图片”
→4G时代的长视频、信息流、短视频+直播
 
三次飞跃,每个时代都产生了不同的流量巨头。
 
回到电商流量,传统电商是通过文字+图片的形式向所有受众传递着相同的产品信息,满屏的参数+制作精美的图片+少数的卖点提炼对于受众来说仍是“信息过载”的。
 
绝大多数的消费者并没有专业到能读懂内容,也不会轻易被少数卖点和过于美化的图片打动。
同时又与BGC(品牌生产内容)高昂的制作成本,广告主只能制作少量的内容用于电商。
 
而电商直播通过劳动密集型的网红(KOL/KOC下文统称“网红”)生产的UGC(用户生产内容)解决了内容生产的成本问题,通过网红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对商品的卖点进行重新提炼,通过直播这种更具“内容承载力”的传播形式,向消费者传递着各种直接人心的卖点,也许不经意的某句话就能戳中受众的痛点。
 
举个例子,对于首次购车,没有足够经验的女性消费者,面对满屏生涩难懂的车型参数和一句“这辆车的内饰使用的是某款奢侈品宝宝同样的皮料,哪句更能促成消费?
 
所以,直播的实质是内容。如何做好内容输出始终是品牌方最核心的命题。
 
(二)内容才是品牌的核心
 
热闹背后,需要回归更本质的思考:直播仍是一种内容,它的根本动力是“用户因内容想看”和“创作者有内容可播”。而直播带货,只是用户想看的内容之一。
——巨量引擎营销中心总经理 王丁虓
 
一个品牌的内容输出包括两个维度。第一个维度是品牌基础信息:品牌故事、品牌价值、品牌理念,以及USP( 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)差异化核心卖点。
 
目前的直播盛况造成一种假象,令大多数品牌方误以为头部主播带货是万能公式。我们设想一下,主播在介绍某品牌产品的时候,缺乏品牌的内容输出,一味只说“好用”“很棒”“OMG”“买他”。Emm……请问我买你的理由是什么?最终销量是提升了,KPI达成了。但消费者是冲着主播买的,而不是你的品牌。
 
所以有些大品牌对于直播,志不在带货,而是为品牌造势,通过大主播的名气去提升品牌的曝光度。将直播事件作为品牌的营销内容,再配合其他媒体炒作一番。
 
品牌营销最大的价值在于链条效应,建立环环相扣以达到像活水一样的流量池。这就是品牌内容输出的第二个维度——品牌创意主张。
 
当下最受关注的品牌——喜茶,如果没有持续输出联名款,如果没有通过跨界的方式告诉消费者“灵感之茶”的主张,仅靠喝不出亮点的奶茶口味,会如此成功吗?天马行空的跨界灵感,已经成为喜茶从众奶茶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。
 
(三)直播不仅仅是带货
 
早前市场上流传着一篇激烈的言论:《只有无能的市场部,才会热衷于直播带货》。文章片面地将直播和带货划上等号,这才是对直播最粗暴的理解。
 
一旦真正理解直播的底层逻辑,摆正直播在品牌营销中的位置,加上品牌具有竞争力的差异化内容,你会发现直播的潘多拉盒子。
 
疫情期间,一方为米兜熊纸尿裤品牌策划了一场线上直播发布会,效果如何暂且不论,但把直播形式与品牌内容输出结合一起,组合成一种新的营销方式,值得与大家分享。
 
 
品牌产品在完成升级之后,对外输出的核心内容是“医护级认证”。如何将品牌内容传播出去呢?过去标配的方式是:酒店举办品牌发布会、邀请经销商或代理商、邀请各大媒体报道,最终呈现给消费者的是一篇篇他人角度的文章介绍。
 
 
如今,品牌发布会通过直播形式直接触达至大众消费者,甚至与消费者产生互动,不仅提高了传播效率,更降低了活动预算。关键的成功之处在于,前期通过私域中的预热造势宣传,吸引众多粉丝观看,同时带动了直播流量,形成良性循坏。最终将品牌核心内容与价值触达至更多潜在消费群。以直播发布会为话题中心,品牌在多平台上发声,最终达到1+1>2的传播效果,提升了品牌声量。
 
讲到这里,肯定有人要跳出来问:“究竟直播应该怎么做?”
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。提出这个问题之前,应该思考的是,如何制定长期的品牌增长策略,避免陷入短期主义的误区。每个品牌面临的战场都不一样,如果企业本身就抱着“捞一票走人”的想法在做产品的话,那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品牌了。
 
如果您对品牌营销感兴趣,欢迎进一步咨询一方市场人员。
推荐阅读